bookmark_border久违地看了一下自己的主页,怎么挂了?!

如题,就很突然。

当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数据库被黑了,因为我订阅的其他博客里也有几人博客被黑过。但是连进数据库发现数据都在,当时就安心了。肯定是小问题。

看了一下博客的配置文件,数据库地址那里写的是固定ip,估计是服务商的数据库换ip了。

其实正确做法应该是博客配置里写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库域名的,我当时偷懒直接写了ip。这次好好换回域名形式,网站就复活了。

备份什么的,我对这方面的意识还不是很上心。如果有一天真的数据库全毁,那就从rss阅读器那边恢复文章吧。看收录情况大概会损失最开始的38篇文章,和全部的用户评论,也勉强可以接受了。

如果这种灾难真的降临,也许会成为我转战 youtube 改写 vlog 的契机也说不定呢。

bookmark_border服务器中发现来历不明的命名痕迹,这是谁写的到此一游?

今天在家用 docker 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些 container 的名字很奇怪,明显不是我的命名习惯。

当时第一直觉是我的服务器被入侵了?可这是我内网的服务器啊?!家庭内网被入侵也太恐怖了。

上网搜了一下,每个名字都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相关条目,显然这些名字是随机生成的。这也打消了我偶然安装了某些奇怪名字的 docker image 的怀疑。

这种模仿人为命名习惯随机生成文件名的行为透着一股早年间 windows 病毒的臭味,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 docker container ls -a --no-trunc 看这些 container 的 command 里又没什么很可疑的行为。

他到底做了什么? docker image inspect 了也没什么可疑痕迹。

重新执行这些 container 秒退,毕竟 command 只是一次性执行的东西。

拿这些 container commit 成 image,再创建新的 container 进去看看,里面也没见到有什么异常。

直到我退出临时创建的 container 后又执行了 docker container ls -a 以后终于发现刚才临时创建的匿名 container 也有了类似风格的随机命名,这才终于有了头绪:肯定是 docker 擅自给匿名 container 起了这种方便人类记忆的 container name。上网搜 docker container random name 果然证实了这一猜想。至此调查告一段落。

总结:

这种行为怎么说呢。如果是同事实现的这个功能,我肯定会反对,因为这会让程序员惊讶

但这是大名鼎鼎的 docker 的行为,我只好怪自己文档掌握得不够全面了。(话说这一行为真的有写在文档里吗?我只能搜到第三方对这一行为的说明)

bookmark_border久违的用了一下 youtube-dl ,一如既往的简单直接,用户体验完美!

命令行有啥插图哦,网上随便找个图糊弄一下吧

youtube-dl,一个批量下载 youtube 之类视频网站上的视频的命令行工具。

和其他命令行工具一样,他也有庞大的命令行参数和flag(options)。但实际使用起来会发现我只需要在文档中查找我想要的功能,就可以很快定位到我想知道的 option 上,然后再试两下就知道怎么用了。

还看不懂怎么办?直接调试它的 python 代码吧!

其实因为 youtube-dl 有一个很大的用户基础,我能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会出现在 issue 区,所以很少需要去碰它的代码。

今天想说的是对下载视频这样一个简单的需求,有这样一个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的体验真的很棒!

我想做的事它都按照常识约定安排好了,所以我只需要按照我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去特定地方就能找到我需要的特定功能。
怎么从源码安装?make && make install;
怎么指定 cookies?文档里搜 cookie 找到相关参数。
怎么指定输出目录?文档里搜 output 找到相关参数。
怎么批量下载?文档里搜 batch 找到相关参数。
下载下来为什么不是最高码率?文档里搜 quality 没找到说明, issue 里搜 youtube best 找到了说明

这些事单拿出来都显得理所当然,不值一提。但当它把每件事都做对的时候,这个顺畅的使用体验真是质的提升。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下载视频这个需求实在事太简单了,谁来都能做好:p

bookmark_border我为什么恐婚恐恋甚至社恐?

当然是因为找不到朋友啦!

好吧,也有对找到价值观可以兼容的人不抱什么希望有关就是了。

某线下熟人的微博

对于订阅了大量反华rss feed并定期查阅的我来说,在面对特定对象时总是可以预料到要受辱已经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了。因为我是蝈蝻吗?我想这只是因为我有基本的推理能力而已吧(笑)

想找到所有观点都一致的朋友似乎过于异想天开了。在实际生活中我的交友理念是君子和而不同,观点不必一致,只需兼容。然而这也很难就是了,所以没朋友

什么样的观点分歧算是兼容呢?比如我认为塔利班占领阿富汗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文明倒退,只会使当地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其他军统专政国家也号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保障公民权益,自己甘做公仆,但没有监督或虚设监督的结果只有无可避免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我的朋友认为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式,像中国靠农村包围城市立国,看起来也是从先进的西式政府退步到落后的一党专政,但中国最终走通了在一党专政下提升生活水平这条路,绕路有时候才是前进的正路。

嗯,这个例子不太好。对于离自己生活太遥远的事,即使观点不同也不太会有宣扬男女对立那么令人厌恶。举一个和自身立场相关的例子吧。比如我支持中国最终收回台湾,两岸统一。我的台湾同事希望保持现状,不想矮化自己的故乡。这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但我们可以搁置这个对立观点,在其他方面友好互动。

嗯,还是感觉不对。男女对立是对对方人格的直接否定,类似国籍地域肤色歧视,让黑人和一个发表了极端露骨的歧视黑人言论且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的白人求同存异,应该是类似这种感觉吧。当然直接攻击肤色人种显得太low了,现在的话术一般是”我只是针对那些没用的/反对我们的/过于自信的/游手好闲的/猥琐的/自己带入对号入座的” 黑人/华人/爱尔兰人/移民/外地人/支那人/硬盘人/蝈蝻/小学生 而已”。乍一看似乎只要自己表现好,就没有被骂/被歧视/被侮辱,但诡辩之处在于你的表现好不好是由说话人主观决定的,想不被骂就要讨好对方,不听话的人就是自讨挨骂,这样的不败逻辑让我很反感,我无法兼容这种观点。

虽然在线下大家一如既往表现得很得体,但看过太多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后,我越来越没信心能找到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建立亲密关系的伴侣了。尤其现在国内的举报挂人批斗社死风气越来越重,一次被记录的交心也许会成为对方永远的把柄,几年后就是勒索威胁的筹码,真是想想就觉得可怕。也许保持一定距离,大家只聊感兴趣的话题的朋友(同好)更适合现在这个敏感的时代。至于充满争议性的思考,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的话,还是留给私密日记吧。

bookmark_borderb站300万播放量视频《深扒衡水中学5宗罪》观后感

先放视频链接。再说我对视频作者各种观点的看法。

1. 视频作者认为衡水模式很贵,学校赚了很多钱,他们打着拯救穷苦人家的幌子,实质上是万恶的资本家。

这好像是衡水最近特别招黑的主要原因。毕竟他们学校内卷已经卷了十多年了,没理由今年开始突然被人骂。

连教育开销都已无力支撑的家庭越来越难靠教育获得拯救,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

按视频作者的说法,包括食宿在内衡中每年的费用至少2万起步,复读生根据高考成绩阶梯式收费,分数越低越贵,最高收费可达3万5一年。

我听完的第一反应是“好像可以接受啊,这个价位换这个产出太值了”。毕竟高考在中国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对绝大多数普通人家来说,提高一档的高考成绩带来的可能是整个人生轨迹的改变,而这总计6万多的学费在你之后人生中的任何时间都不太可能带来比这更高的回报了。除非你炒比特币。

我甚至怀疑国内是不是对私立学校有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之类的约束,不然衡中完全有机会提出更高几十倍的学费,彻底把自己打造成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高考保险级学校,而不是每年只收2万多包吃住。

2. 视频作者认为衡中吸收了最好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对其余学校不公平。

这里我有个疑问,那至今为止各地的重点中学吸收最高分的学生,招募最优秀的教师,是不是也对其他非重点高中不公平?

如果是,那各个高中应该不设录取分数线,所有考生随机分配到一个学校去读书,彻底杜绝重点高中的存在。
各校老师也应该统一工资标准,工资只和自身有关,和所在学校和所教学生无关。(这一点听说日本已经做到了,不过也仅限公立学校)。
做到这个制度改革之后就可以问罪衡水中学了。

如果不是,那么对衡水中学的这一指责就不成立了。

3. 视频作者认为衡中模式导致高考内卷化,对所有人都有害无利。

我很惊讶,原来你认为高考比的并不是内卷能力吗?

一位衡水中学女生保存自己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加起来足足有2.41米,她最后考上了香港大学。

在我看来,高考学的东西本来在之后的人生中用处就趋近于0,高考只是为了看你卷到极致能到达什么高度而已。

更严格的环境让你在高考中展现出了更接近你最大内卷潜力的能力,留下更少遗憾。

其他人因为你的遗憾少了而被挤到了更低的排名,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也尽力了,但是他的最大潜力不如你,技不如人没办法,高考就是为了把你和他区分出来的。二是他过得比你轻松了,没有卷出自己的最大潜力,他留下了遗憾。

无论哪种情况,被别人卷下去都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实。但只要高考考察内卷极限的目的不改变,增强内卷力的教育趋势就不可避免。

作者觉得这是无效内卷,我觉得有效,至少对目前的高考来说这才是残酷的正确选择。

4. 照这么说那是不是工作上的内卷也是无可厚非的呢?

这就不一定了。

毕竟工作的目的不是考察内卷能力,而是创造价值的能力。

现在人们抱怨工作内卷,是担心公司之间达成垄断的默契,让本来没有内卷价值的工作岗位也被迫内卷。

为了留在阿里华为,你内卷着拼命加班,最后付出的比别人多终于留住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一家平稳运作工资普通的小公司为了搭上内卷大潮的顺风车,也要求员工必须签奋斗者协议放弃加班工资和调休,却没有任何可以匹敌华为的经济奖励,那就是无效内卷了。

我想大家不想看到的是后者,而对前者我只能说一句佩服。

有人说阿里员工跳槽到微软还在拼命加班,还被其他同事排挤,嘲讽他是奋斗b,好像是担心他破坏外企轻松的工作工作氛围。对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奋斗b没错。

我所在的公司虽然比不了欧美外企,但比国内的工作压力或者说内卷水平是低得多的。很多在我看来扔到国内连工作都很难保住的人在日本公司里也能稳稳当当干一辈子。

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感觉很轻松,也很焦虑。

轻松是因为工作真的很轻松(汗),焦虑是我觉得现在的轻松只是因为高内卷地区的竞争者们还没有机会出来而已。如果哪天我不得不在日本和国内的同行们同台竞技,我还能保得住现在这样的清闲工作吗?

这种危机感也许和我的焦虑症有一定关系,但作为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不失为一种好的焦虑。

bookmark_border韩寒:我们这个民族似乎特别容易被侮辱

在 s1 看到对标题上的那篇10多年前的文章的转载,下面是对这篇转载的评分。

s1论坛用户对这篇转载的评分

我一时竟分不清这是缸中之脑策略的成果,还是其他人怕被牵连导致的沉默的螺旋。
会这么想,显然我也认为当前的”辱华”标准过低,甚至比韩寒这篇文章刚出世的那个年代更低了。

唉,想了很久,改了半天,最后还是全删掉了。
虽然我没有审核的压力,但还是有身为国人以本人身份输出非主流观点的压力的。
在陈年录播,微博,文章,作品,经历都可以被翻出来定罪的年代,想不用担心留下把柄地表达观点,只有靠匿名小号了。
自保功夫不到家,还是别说话算了。

bookmark_border“技术”重要还是”作品”重要?

今天重温 LoL 10 年来的经典名曲,有感而发。


BGM 就用这首 《透体圣光》叭~ 取自 LoL 官方 youtube 账号

我不时会被某些作曲人或作画人的惊人产能震撼,然后感慨一番好想变得高产呀云云。但回到现实生活,比起做出作品,我却总是更沉迷于提升所谓的“技术”,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

以程序为例,我的程序人生起步于在大学时期想做一个手机游戏的朦胧热情。

当时我的技术——或许都不配称作技术——实在有限,但热情持续了很久,支撑着我写了一版,又推倒重新写了一版,最后又推倒重新写了一版。

期间我的各项相关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遗憾的是每一版游戏都没有完成,甚至是差得很远。

我不在意,毕竟我学到了技术。

我本以为随着我的技术提升,做项目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最终总有一天能在热情熄灭前完成一个项目,然而现实是虽然我已经比大学时的我强上了千百倍,却再也没有完成过任何一个个人项目。

我的 github 私有仓库里有无数的烂尾楼,每一个都让我有了一定的技术成长。

是的,我获得了技术,获得了大量的技术,可以在同事面前收获尊重的技术,可以在某些领域自我满足的技术。

但是我没有作品。

没有作品就像没有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越来越让人焦虑。(好吧,其实我对没有孩子反倒没那么焦虑)

我想着这种事随着能力提升水到渠成就好,但这也许只是我的一种拖延和逃避。

今天听 LoL 又让我向往起了这种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痕迹的方式,创作。

在历史中留下痕迹这话有点大了,应该是想在自己的一生中留下些什么吧,或者是一种总结?具体为了什么我还不是很清楚,但我很清楚我很想要它。

bookmark_border《批评官员的尺度》读书笔记(一)

本来想等读完了再写读书笔记的,可惜我读得实在是太慢了,看的又是纸质版,怕看到后面再想找前面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再搜不到了,所以就边看边写一些笔记吧。

我觉得书名叫做《美国言论自由简史》比较贴切

首先这本书名翻译的比较迷惑,虽然原书名《Make no law》对我来说也够不知所云的了。。

以我目前看到三分之一的进度来理解,这应该是一本讲美国言论自由相关的历史的书。不过不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历史书体,而是通过讲述在言论自由的判决倾向变化过程中受到影响,或者影响过判决走向的相关人群的一个个微型个人传记。

用无数的个体经历组成一段历史,我特别喜欢这种体裁的历史书。以前读过的《心外传奇》,《量子理论》和《众病之王》都是这种写法,让我特别迷恋。我曾经想过如果我能读透前面的某一本书,然后把其中的故事口述出来讲给别人听,那场面,太帅了!

说回这本书,书的副标题是“《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书里也确实是以这个案件开篇,但之后作者很快开始放飞自我,讲起了历史。到现在,我已经有大约 80 多页没读到过“纽约时报”这几个字了。

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是,这本书的译者非常喜欢加译注。有些是介绍原作者提到的书在国内已经引进了,书的译名译者出版年份之类,有些则是对原文内容的有趣补充。比如原文说到一战期间美国社会避提德国,源自德语的东西都要改个名字避嫌。比如德国泡菜(sauerkraut)在当时就改叫了自由泡菜(liberty cabbage)。到这里我已经觉得很搞笑了,一看下面译注更离谱,原来当时的汉堡包(hamburger)也改叫了自由三明治(liberty sandwich)。看来自由(liberty)自古以来就是美国的政治正确啊哈哈哈!

bookmark_border比起开放世界,我更喜欢令我安心的有限规则

在五一黄金周大连休里,我靠着每天晚睡一点点,终于又一次把生物钟扳回到理想位置啦!

日本也有五一黄金周哦

上次回调生物钟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可惜只持续了一两周就退回去了。这次我又增加了睡前拿走手机,吃完安眠药后只在台灯下读纸质书这个环节,希望可以坚持到比上次更久!
好了,现在是上班前的清晨,趁着头脑清醒,写一下交换日记。

突发奇想,来聊聊我一直很在意的开放世界类游戏的问题。
先说结论,我不喜欢开放世界类游戏 O_o

看到这类画面就会引起身体不适

等等,别生气!这里的不喜欢可以理解为不愿意主动去碰,但开放世界类游戏其实各有各的特色,有些在我接触之后还是很上瘾的,比如环世界这种。
只是当我看到一个游戏是开放世界类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做你想做的任何事啊!可我自己想不出能让自己玩得开心的事啊。
在有限规则的游戏里,我只需要关注技术层面,在策略方面我要做的只有”选择”。选择是很容易的,说白了我可以瞎JB选,然后专心在自己的游戏操作上。这类游戏本身也以游戏操作过程中的直观趣味性为主要卖点,你的宏观选择也许决定了你游戏的胜负,但操作过程的乐趣让你即使输了也很尽兴,当然赢了更爽。

我的17连败黑历史。人菜瘾大就是我!

举例来说,我曾经沉迷过的 象棋,打扑克,弹玻璃球(它是有规则的!),CS,魔兽,拳皇,街机释厄传,合金弹头,暗黑破坏神,到现在的LOL,都是靠游戏规则让我觉得很有趣。
这么一列,我又发现了他们的另一个共性,就是可重玩性非常高。难怪我一直很抵触只能玩第一次的体验类游戏。

这黑棋还不赶紧投降?

说到开放世界,我就泛起一阵不舒服,生理性的。可能和未知使我痛苦相关。
我喜欢充分了解自己当前处境时的那种安心感,像在家一样。所以想到独自出门旅游,甚至出门本身都让我很不舒服,我也无法享受它们的乐趣。(如果有人带队,我跟着混一下还可以= =)

跟公司旅行去了一次富士山,挺高兴的,时常回味

我能挑战的未知,是脚踏在坚实的已知基础上,可以安全地探索的未知。对程序这块我现在已经感觉比较安全了,所以我可以享受各种新鲜的技术成果,就像喜欢旅游的人可以享受世界一样。
但在需要自己探索的开放世界类游戏里,对整个系统运作方式的不了解让我举步维艰。所以我玩一款新游戏一般都是先在网上云一个别人的游戏流程,看过别人玩了,知道大概怎么回事之后再去玩就能安心不少。说来惭愧,我是那种有攻略一定会查攻略,然后按着攻略一步步走的小白玩家,甚至可能读攻略比玩游戏本身更上心。所以玩仙境传说的时候我虽然常看17173,也买了无数本攻略,但自己实际上到最后连人物2转都没打到。

————————————————————————

写到这儿突然发现我是不是之前写过这个话题?虽然没搜到,但是这种感觉还是让我挺不舒服的。这就是既视感吗?
好像跟朋友聊天时把一段经历重复讲了几遍,有种自己翻来覆去只有这点东西的羞愧感。

我脑中比较成型可以自恰的思想确实不多,有些还很混沌朦胧的思路会靠写日志一边写一边理清。所以写在这里的东西有时候前言不搭后语,同一篇日志中观点直接前后冲突什么的都是有可能的,我在磨合它们。

之前我也想过只把整理好的清晰的观点输出类文章发出来,后来我决定这里就是给自己整理思路用的地方,自用优先不考虑阅读体验,所以发文频率增加,而逻辑性下降了。

反正是一年都没几个游客的地方,管他的呢!让阅读体验见鬼去吧! >_<

bookmark_border我写博客,不就是在搞交换日记?

交换日记

回完黑马君的评论之后突然想到,每次都是我们俩互相评论,我们写的也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琐事,这种形式不就是传说中的交换日记?!

交换日记这种形式我在高三的时候就体验过了。当时正是博客开始流行,韩寒的博客被人印成书拿出来卖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联网的电脑也不是家家都有,学校里最流行的娱乐方式还是在横格本上画方格然后用铅笔橡皮玩五子棋和打飞机,高级一点的也就是用文曲星玩RPG游戏罢了。但是在那个时候,突然有一个同学开始拿一个新的本子写日记,然后被周围的同学传阅和口头评论。后来这个传阅范围越来越广,大家开始在上面手写留言评论再传回给作者看。现在看来,这就是原始版的博客啊!

文曲星上的rpg

后来我也跟风写起了自己的传阅日记,只在小范围内和朋友们分享。我和那个最初写传阅日记的同学关系比较好,会互相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的程度,所以我们俩会互相看对方的日记并评论,那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交换日记的经历了。

高三是一个很敏感又很迷茫的时期。虽然平时会和很多同学聊天,一起吃饭一起踢球一起上厕所,但有些深入的思考和有点撒娇博安慰式的任性话是不适合在人面前直接说出来的。这时候交换日记横空出世,把我们很好奇但没有途径深入交流的内心想法写成文字,大家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地读,之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有种一直隔着衣服挠不到的地方突然被人舒舒服服狠狠地挠了个爽的满足感。

转眼到了现在,博客和RSS一起走过了他们的辉煌,再次回归小众个体。我眼见他们平地起高楼,宴宾客,楼塌掉,并参与了其中每一个阶段,不由得感叹沧海桑田。

说回交换日记,重点在交换,毕竟想看评论嘛。

现在就一个稳定读者,所以我每次写完都在想,是不是有点强迫黑马君给我评论的感觉?黑马同学会不会很有压力?毕竟我写日记的频率越来越高,比起看他的博客,读我这边的负荷越来越大了。

the 黑马

以前在百度空间时代,为了得到更多的评论,我经常去其他用户的空间串门留言。那时候好像有个好友日志更新提醒,反正加到的好友越多,日志越容易被看到,得到评论的机会就越高。独立出来之后我几乎不怎么给别的博客留言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变化= =。

其实出去串门主动结实新朋友挺好的,我的好几个最终发展到线下相识的网友都是博客时期认识的。隐私方面,还是以前的想法,把这个号,linkedin级别的实名号,还有没有任何人认识我的小号各自区别开来就好啦。会社死的内容就发小号好了,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