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我写博客,不就是在搞交换日记?

交换日记

回完黑马君的评论之后突然想到,每次都是我们俩互相评论,我们写的也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琐事,这种形式不就是传说中的交换日记?!

交换日记这种形式我在高三的时候就体验过了。当时正是博客开始流行,韩寒的博客被人印成书拿出来卖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联网的电脑也不是家家都有,学校里最流行的娱乐方式还是在横格本上画方格然后用铅笔橡皮玩五子棋和打飞机,高级一点的也就是用文曲星玩RPG游戏罢了。但是在那个时候,突然有一个同学开始拿一个新的本子写日记,然后被周围的同学传阅和口头评论。后来这个传阅范围越来越广,大家开始在上面手写留言评论再传回给作者看。现在看来,这就是原始版的博客啊!

文曲星上的rpg

后来我也跟风写起了自己的传阅日记,只在小范围内和朋友们分享。我和那个最初写传阅日记的同学关系比较好,会互相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的程度,所以我们俩会互相看对方的日记并评论,那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交换日记的经历了。

高三是一个很敏感又很迷茫的时期。虽然平时会和很多同学聊天,一起吃饭一起踢球一起上厕所,但有些深入的思考和有点撒娇博安慰式的任性话是不适合在人面前直接说出来的。这时候交换日记横空出世,把我们很好奇但没有途径深入交流的内心想法写成文字,大家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地读,之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有种一直隔着衣服挠不到的地方突然被人舒舒服服狠狠地挠了个爽的满足感。

转眼到了现在,博客和RSS一起走过了他们的辉煌,再次回归小众个体。我眼见他们平地起高楼,宴宾客,楼塌掉,并参与了其中每一个阶段,不由得感叹沧海桑田。

说回交换日记,重点在交换,毕竟想看评论嘛。

现在就一个稳定读者,所以我每次写完都在想,是不是有点强迫黑马君给我评论的感觉?黑马同学会不会很有压力?毕竟我写日记的频率越来越高,比起看他的博客,读我这边的负荷越来越大了。

the 黑马

以前在百度空间时代,为了得到更多的评论,我经常去其他用户的空间串门留言。那时候好像有个好友日志更新提醒,反正加到的好友越多,日志越容易被看到,得到评论的机会就越高。独立出来之后我几乎不怎么给别的博客留言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变化= =。

其实出去串门主动结实新朋友挺好的,我的好几个最终发展到线下相识的网友都是博客时期认识的。隐私方面,还是以前的想法,把这个号,linkedin级别的实名号,还有没有任何人认识我的小号各自区别开来就好啦。会社死的内容就发小号好了,哼哼。

bookmark_border我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下降了

我学新技术的能力下降了。

或者说,绝对理解能力方面我比学生时代强了很多,但相对于我的年龄,我比业内同龄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的优势没有五六年前高了,甚至是差了很多。

我的理解能力强了,但长时间使用我的理解能力去理解全新技术的耐心没有了。产出 = 理解能力 x 使用能力的总时长,被乘数增加,乘数降到0,目前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也许这就是业内淘汰 35 岁以上程序员的原因,是生物随年龄增长的必然趋势。也许是我五六年前开始的强烈焦虑症状让我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精神药物打破了我脑内原本对学习有利的化学平衡。

当我受焦虑症状煎熬的时候,我劝自己放弃对能力的贪念。如果我的身体条件确实不支持自己在这条路上继续领先,那就转而享受生活,培养生活情趣,准备安度余生吧。

享受生活

可我实在是个没有所谓生活情趣的人,没什么能特别取悦我的事。

我喜欢玩竞技类游戏,但并不擅长。尤其长时间游戏后会有浪费时间的负罪感,我对这种情绪还没有完成自洽,不能畅快地享受游戏。

我喜欢画画,至少曾经很喜欢。这个月我甚至认真研究了一下在日本报名通信制美术大学的方法,可惜它要求提供本科成绩单毕业证和大使馆公证过的翻译件等等我很难简单集齐的手续,只好作罢了。

通信制美术大学

画画的乐趣对我来说和编程很接近,它们都是过程比较漫长而且有些枯燥,但完成一件作品提供的满足感十分充实而且可以反复回味很多年。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完成的作品本身有一定的水准,至少自己能够满意。

我对自己的临摹能力十分满意,包括临摹画稿和临摹3维物体,就是画静物石膏像之类的。后来我对仅仅是临摹已经不能满足,想开始原创,这时候我震惊地发现我的原创作品水准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我非但无法从画画中获得乐趣,反而让自己对画画产生了抵触情绪。几次尝试原创效果都非常糟糕以后,我停笔不再画画,至今已经八九年了。

说回培养乐趣,安度余生。

在我无法提升程序能力之后,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曾经为什么事情非常高兴过?好像每次出门和别人线下玩耍都非常开心满足充实,不过现在疫情期间,这个方向就不谈了。第二个让我真的非常快乐的事情,是学习。中学高中大学包括在画室学素描水粉,那种沉浸下来按部就班让自己的某项能力渐渐增长的生活真的很不错。

我喜欢这种有监督的只要按照指定步骤学习,就一定可以有所成长的标准学习生活。对下棋或者玩游戏,体育运动之类几乎没有标准教材,主要靠自己体会自己感悟到诀窍靠身体去学习的项目非常不在行。所以我的游戏玩得很烂,从FC时代就总也通关不了游戏,LoL玩了十年十年都是黄金段位,体育课永远学不会颠球和抽射(也永远学不会追女生谈恋爱= =)。所以成体系的有指导的学习是我的乐趣来源。

万年黄金,大神求带

想充实,想快乐,怎么办?去报班学习吧!现在网课这么多。

说到网课这件事,一个是我前面提到的想报名美术大学系统地学画画,另一个是和一个国人同事聊到的想买一个 coursera plus 年度会员,学网课顺便赚些证书贴在 linkedin 上。

最理想的情况是在 coursera 上直接学画画,可惜我搜了一圈也没找到适合我的美术方面的课程。coursera 毕竟是理论课为主,上面顶多有些艺术鉴赏课,美术史,艺术设计理论之类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学 coursera 和学美术还是得分开搞。

国内有很多美术在线教育,我记得以前查到一个饭糕学院,最近又找到一个轻微课,都还可以的样子。费用方面真是不便宜,国内学画画有种越来越贵的趋势,现在报名学习要 5000 rmb 左右了。这里涉及到一个我的人民币和日元互不兼容的价格观的问题。一个东西卖 5000 rmb 我会觉得非常贵,贵到心痛。但换算成 8w 日元的话就只是有点贵,有些犹豫的感觉了。我还记得刚到日本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要换算成 rmb 才能对它的价格有一定概念,而换算过后大多数东西都贵得承受不了。现在日元对我来说有点像游戏货币的感觉,花多了也心疼,但就是 wow 里花金币程度的心疼吧。可能因为我在国内一生都受到没有钱的限制,所以对 rmb 非常敏感。而到了日本之后即使再穷的时候账上也有至少 100w 日元的余额,所以并没有真的为钱苦恼过,当然这和我没什么生活乐趣不怎么花钱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5k rmb = 8w jpy

写到这儿再抬头看看标题,好像完全没得关系啊。

行吧,反正这个日志主要是帮助我整理思路的,本来也没什么文学性。像上面这些内容是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东西,但在脑内只能有个很混沌的大概感觉,不能把每件事捋清楚说明白。写字的过程让我可以把脑内的思考 dump 出来,一方面让自己也第一次真正看清我这些天的思考得到的暂时结论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不用担心忘记思考结果而让大脑得不到放松。现在可以放空自己,开始思考其他事情了。

bookmark_border又一次体会到国内强势的信息封锁

作为一个没有备案且服务器在海外的个人网站,写这种敏感内容大概会被墙吧。为了不连累我所寄宿的服务器上的其他站长,我尽量写得隐晦点好了。

起因是刚才看日本的雅虎新闻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武漢のコロナ惨状伝えた市民記者の弁護人 当局が弁護士資格はく奪」。大意是之前有一个市民记者向外界宣传了武汉的疫情惨状被告了,当时有两个人给这个市民当律师。最近这个市民被判了4年刑,两个律师呢被吊销了律师执照。

我想这事肯定要掀起一股评论热潮了,就去微博搜了搜这里其中一位律师的名字,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简称牛律师。搜索结果显示整个微博最近完全没人谈论这个名字,按时间顺序显示最新一条和这个名字相关的微博还停留在2016年!那知乎呢?不出意料完全搜不到。b站呢?想都不用想,没有。虎扑?肯定没有啦。百度?欢迎来到2016年。

事先声明我在今天之前完全不知道牛律师这个人,也完全没有为他鸣不平的意思,甚至他到底是无辜还是有罪我都还没有去了解。我只是感慨完全靠国内信息来源生活的年轻一代,会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是缸中之脑了。

有时候在微博上看官方披露一个信息,下面都是批判官方的评论,仿佛我们才没有被蒙蔽,官方的舆论引导根本敌不过人民意志的汪洋大海。被港台同胞喷被洗脑的时候我也会很不屑地想,你们根本不知道这届群众抗洗脑能力有多强,我们才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无知。

可会不会其实,这些都是官方设计好的?一切可以拿出来讨论的东西才会被发出来,哪怕是那些禁止转载关闭评论的新闻,也都是官方放出的被逼至窘境的假象而已?

对于真正想封锁的内容,哪怕是这位牛律师一般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也能让你的一切信息从墙内完全消失。

我是从墙还不存在时就开始上网的一代人,对信息封锁只有厌恶。看着墙一层层累高的时候我还曾不屑地想,用这种拙劣的方式对抗科技的进步,真是外行才会用的蠢主意啊。想不到现在已经到了微博里都是「幸好有墙在,不然外面那些妖魔鬼怪都放进来,这批愚蠢的网民根本应付不了」的评论的地步了。有一次我看到微博里有人玩64的梗,下面有人特别着急地问,你们说的64到底是什么事件?我完全搜不到啊?有没有好心人给解释一下?我看了一下这个人的个人介绍,似乎是个普通的大学生。这样的身份不可能对网络陌生到无法查找资料,我只能认为他获取信息的全部手段都被操控了。他看到的世界是别人设计好的世界,但这个设计对他本人来说是无感知的,真的好像缸中之脑,楚门的世界。

抱怨就发到这里为止吧,毕竟我还没到想要揭竿而起的地步,只是偶尔想起来感觉有点恶心,憋在心里不吐不快罢了。

下面说一下我能想到的反制方法:定期看一些海外媒体的新闻。(需翻墙)

我之前可能说过,我除了每天看日本的雅虎新闻以外,还有一个专门收集海外媒体新闻的 rss 文件夹。以前我试过订阅英文媒体的 rss,但读英语毕竟还是过于痛苦了,所以现在我的海外新闻里全是海外中文媒体。这里列一下我的相关订阅源:

BBC Chinese – 主页

BBC News 中文网

新闻 – 美国之音

日经中文网

法广_头条新闻-RFI

澳洲新闻网

华盛顿手记

纽约时报中文网

这里有些 rss 源不是官方的,有些只订阅了某个子分类,反正不是很正式,只能说凑合看看,权当抛砖引玉了。

另外读这类新闻主要是为了平衡看国内新闻过多造成的偏见,并不是说这里的报道就可以全信。事实上这里有相当多反华立场的媒体,我自己也是本着屎里淘金的精神来浏览的。对一些过于离谱的报道,还是要综合国内外多方面的报道,只相信各方信息的交集部分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