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开始服用ADHD药物阿托莫西汀

开荒新药,药效良好且明显,nb!就是脑袋一直有点麻麻的= =

事情的起因是刷小红书的时候看到有人分享ADHD的治疗经历,我看过后觉得ADHD的症状和我遇到的问题高度重合,所以去医院开了药试一试。

小红书文章里最打动我的一句是作者说服药后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发呆了。

发呆,好奢侈的享受。我脑中一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像一锅煮沸的开水,除非被用到精疲力竭,否则永远不会静下来。

除了不能发呆,最令我苦恼的问题在于几年的远程办公让我甚至无法专注于工作了。

因为太容易划水,我甚至经历过一周5天只工作2小时的情况。不是我想这样做,我自己也很痛苦,但就是没法让自己回到电脑前去工作。

考虑到我从小就一直是在寒暑假最后一天哭着赶作业,高中的日常作业也要拖到第二天提前到校,在收作业前2小时内突击完成。到最后我甚至适应了这个规律,每天第一个到班里负责开门,顺便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

大学里虽然我也是期末考试前两周才第一次翻开课本,但是当时周围的同学拖延得更厉害,连我都被衬托成了努力的学生了。在那段时间里我虽然也有无法专注于我一直想完成的游戏开发,但因为当时同学间的整体氛围就是摆烂,我难得地体验了一段没有精神压力的生活。

研究生时期开始是我无法专注的问题集中暴露且令我极度焦虑的一段经历。那种论文下载下来打印好装订完摆在桌上却仍然一段也读不进去,只能一个人躺在研究室的地毯上流泪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我把这归咎于周围的同学太优秀我压力太大导致的精神崩溃。但现在回味一下可知,这其实是经典的无法专注的症状。

开始工作以后我很快就开始了长期的焦虑治疗。我本以为我已经找到并解决了问题,但渐渐的我发现我还是很不正常。

我不能收拾房间,不能去丢垃圾,不能一个人进没进过的商业场所,甚至不能阅读。

陪伴我最久,对我影响最深远的爱好,漫画,我看不进去了。

我自信最大的来源,我的技术实力,不再提高了。

我只能听书,只能看短视频,甚至只能看带字幕的短视频。我只能看微博reddit推特小红书程度的短文。连稍长一点的新闻都读不完。别说大段日文英文文档,甚至连阅读代码都变得困难。

有感兴趣的项目但很快失去耐心写不下去。

我不指望这次ADHD的治疗能解决上述全部问题,但昨天的药效确实给了我一丝曙光。

现在来记录一下第一次服药后的感受。

首先我是下午去的医院,回到家大概在5点左右服的药。这药本来应该是早晨吃,管一天的,可能因为我吃的比较晚所以药效一直持续影响到了睡眠。我指好的影响。

先说副作用吧。我最先感受到的是脑部不适,有种麻麻的被压迫的感觉。

然后是身体有好像极度轻微发抖又好像没发抖的那种感觉。震颤?有点像心境激动时身体的那种颤抖,但没到真的在动的程度。

没测血压心跳,但根据我平时健身时感受到的心跳加速的经验,我当时的心跳是不快的。我指没有额外加快。

因为我有多次擅自停药和重新服用抗焦虑药物的经验,对区区这种程度的副作用我是完全不慌的。只要它对我有效,一切都值得。

之后我一直边打大乱斗边看视频,顺便等待药物生效。

渐渐的,我感觉到我的大脑好像特别安静。非常的明显,是可以在进行激烈的LOL操作的同时听着视频里的对话还依然能感觉到的大脑的安静。

因为LOL是少数我可以长时间专注的事情,所以我不知道药效对我专注力的影响怎么样,但这份安静让我觉得这个药可能对症了。因为这个安静可能意味着我可以发呆了。

对于抗焦虑药物,我一般要在连续服药一个月以后才能明显感受到收益。但我看网上对ADHD药物的描述,对有效的人似乎从第一次开始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而在打完游戏拿着手机上床的一刻,我真正看到了这一效果。我可以不用刷手机就能闭上眼躺在床上了!

手机放在枕边,不会忍不住去刷,不用像每天一样刷到凌晨4点,最后开着一个长视频边听边睡了。我直接锁屏开睡!

不是太困了直接睡着的那种感觉。我之前安眠药助眠就是那种让困意和我想刷手机的感觉对抗,安眠药赢了我才能睡着。我常说我需要安眠药一棒子敲晕我我才能睡个好觉。

现在是我不困,但是也不用刷手机。我手机放在枕边,自己就这么躺在床上等自己困。甚至等了比较长的时间,估计有二三十分钟。

这么长的时间,没有胡思乱想,但也没有完全无法思考。就是我想让大脑休息,大脑很配合地在休息的感觉。

第二天,也就是今天,我早晨8点多就起床了,自然醒。平时都是11点以后才能起床的哎。

刚起床的时候脑袋有点胀,但是还算清醒。希望这个脑胀的感觉不是会一直持续的副作用。其实现在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脑胀已经消退了很多,但还是有一点点残留。

今天9点多吃完早饭,又吃了一粒,期待今天的效果。主要是看看能不能让我专注于一些我以前一直在拖延的事情,以及药效能不能持续到晚上保证我今晚依然顺利入睡。

bookmark_border惊讶于专业画师对AI的敌意

美术行业的”工业革命”

图片由AI生成,作者见右下角水印

最开始在小红书上看到所有发 AI 图的文章下面都有人追着骂 AI 时,我的想法还是画圈画技很差要价很高的好战份子在无理取闹。

后来看到知乎有个搞培训的专业画师疯狂攻击 AI,我觉得这是 AI 对培训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的激烈反抗。

直到现在看到身边的画师朋友们也在 SNS 上转赞反 AI 人士的极端行为,终于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了。

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场机械化代替手工业的革命的开端。我非常期待这场革命能给我们消费者带来什么,同时对即将被代替的生产者抱有同情之心。

但细细品味一下之后,我发现我对这些生产者们面对这样的遭遇时的期待,似乎是他们应该感慨生不逢时,然后黯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愤怒地指责变革并试图以一己之力阻挡历史的车轮。

正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扶着腰以历史视角宏观地看待这一切时,被卷入这场历史变革中的具体的人们感受到的是对未来的恐惧。我为我之前的同理心不足感到抱歉。

那么,然后呢?

我依然认为 AI 会很大程度上减少画师们的工作负担,甚至减少工作本身。这不是靠污蔑 AI 只会无脑拼凑其他画师生产的图的”尸块”,说它只会抄袭没有创造力不配创作艺术之类的话就能阻止的。

我觉得未来一个可行的方向是训练 AI 需要获得作者(画师)或者所在平台(reddit)的同意,素材提供方可以为自己的训练数据定价,就像科研领域购买语料库训练语言模型一样。

但之后合法训练出来的 AI 将对其生成物享有版权并可以商用,结果是 AI 依然会挤压现有画师的生存空间,那时要怎么应对呢?靠继续坚持 AI 的创作是没有灵魂的吗?

在我想象中的未来,画师们可以利用 AI 创作辅助出图,然后手动调整。因为技术的成熟使画师们产量暴增,画作单价下降但需求量提高。

独立游戏或是社团宣传都可以用得起精美的美术设计,所有商品都精美无比。

原本就十分擅长绘画的职业画师因为手动调整部分能力出众,其不可替代性依然有所保证。

与此同时,那些对基础美术并没有什么天赋,但对计算机生成技术十分精通的人们也有幸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了。

编程领域的”工业革命”

其实这个景象在游戏领域已经发生过一次了,那就是 unity 和虚幻引擎带来的编辑器主导的游戏开发模式代替 Cocos2dx, Ogre3D 和 Irrlicht 之类以程序库主导的游戏开发模式。

在这场变革中,有大量原本只能靠程序员编程或配表完成的对游戏内场景甚至逻辑的开发,变成了看看文档谁都能干的简单劳动。

甚至有大量花了毕生精力钻研游戏框架或引擎设计的一线开发人员瞬间失去了自己的主战场,多年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在无数技术大佬创造的游戏引擎和海量文档以及无数用户在网络上创建的攻略和问答信息面前变成了叫好不叫座的”屠龙之术”。

我虽然从未成为游戏引擎开发领域的大佬,但也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尾巴。

当时的游戏开发教材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就是游戏引擎开发教材。我自己参与的大部分游戏开发经验也都是此类”游戏引擎”的开发。

那么我们这些武功被废的程序员对待以编辑器开发为主游戏引擎是什么态度呢?还能怎么样,什么流行学什么呗 T_T

在公司里我经常跟美术同事表达自己对他们工作经验和技术保质期长的羡慕之情,毕竟 IT 行业的知识半衰期实在是太短了。

美术领域称得上大变革的,在我看来主要是纸笔美术到手绘板数码绘,3D 流行以后开始出现的 3D 建模相关美术,还有逐渐开始兴起的数码绘和 3D 建模辅助绘图的融合。这次 AI 绘图目前还没有被商业项目大规模采用,所以目前还称不上变革。

而在 IT 领域,这个变化就剧烈太多了。像 2D 美术看到 3D 美术的出现这样赛道级变化,在最近十几年里光我见证过的就有:
静态网页提交换页到 ajax 动态网页设计,
asp, jsp 为主到 php,nodejs,python 谁来都能干,
ruby on rail 从出现到爆火到消亡,
J2ME 手机游戏平台从出现到统治到消亡,
塞班平台从出现到消亡,
徒手写游戏到用 cocos 之类游戏框架写游戏,
用 cocos 之类游戏库写游戏到用 unity 和虚幻引擎写游戏,
clang,java 写实时服务器到 golang,nodejs,python 轻量级快速开发抢走大量中小客户市场,
万物用 C++ 开发到底层语言就业狭窄只能搞搞底层,
delphi 写简易 GUI 程序到 QT 甚至内嵌 chromium 的 electron 式简易 GUI 开发越来越多甚至微软之类大厂都开始采用,
从只能用 flash 到不能用 flash,

等等。更不用说无数虽然没有换赛道,但是使用的工具和框架彻底改变的造轮子弃轮子大赛了。

在残酷的斗争中,程序员们已经习惯了自己会随新技术的诞生而逐渐贬值的现实。现在大家躺平的躺平,内卷的内卷,几乎没有人试图阻止时代的前进了。

我的反思

写到这里,我开始反思,是不是 AI 美术这波变革来得太突然又太强烈,不像程序领域里每个新技术从出现到出名,从被商业公司验证到被大厂采纳,最后到影响旧领域从业人员饭碗这一整个过程非常的漫长且平滑,给人足够的时间作出反应,所以画师们这么抵触?

仔细对标一下,如果 AI 编写简单程序变得很成熟,我们会不会因为 AI 偷学了我们的代码而抵制自动化编程?

我想,大多数人还是只会跟进去学习如何驾驭 AI 为自己服务,甚至学习如何给 AI 打下手吧。也许会有人预判未来普通程序员难以糊口,转而去学习 AI 领域的开发技术了。

我真的很难想象程序员会抵制 AI 写出来的代码没有灵魂,或者 AI 是在拼凑其他程序员的作品,只是在缝合尸体什么的。

毕竟,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也不过是不断学习模仿其他人而已啊。只是我们调教的是我们脑内的神经突触,AI 调教的是他的 feature 的权重。

如果说美术是艺术所以人类创作的画作比程序员创作的代码更有价值,那我就不服气了= =

bookmark_border3月生活记录

英语好难

英语好难啊!

英语好难……

查 bug 修 bug 都得心应手,但是每周和同事开视频会议好痛苦,90% 听不懂。开了 zoom 实时字幕也有 80% 听不懂。

如果事先知道会议的主题还好,就怕那种各自汇报进度或者讨论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的会。话题太跳跃,我猜都没角度猜。

看来过去错怪托福和托业的听力了。我以为它们在制造情景故意刁难我,没想到那已经是简化版了。

面试的时候因为是 1 对 1 的对话,话题也是固定就职方面的,所以没觉得很难,我甚至自我感觉口语表达还算流畅。现在想想,我在工作之外的场景听日本人之间闲聊也经常插不上嘴的,母语水平的对谈确实难,使用的词汇范围也特别广。

以日语来讲,我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各种不懂,到1年半以后已经被夸日语说得好了。希望英语也能有这样的进步速度吧。不行的话我可能要刻意背一背单词,练练听力什么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

开源热情暂时冷却

看了下 github,我已经 1 个月没有提交新的代码了。

期间一直在回复群里和 issue 里的问题,review 和 merge 别人的 PR,但是自己已经没有热情继续写了。

之前那么有热情大概是因为那段时间没在上班吧。上了班之后立马没动力了。

虽然我的工作是完全不加班,也不累的,但心情上就是下班了不想再修 bug 了。是的,现在的开源开发大部分都是在修 bug,可能这也是个问题吧。如果是开发新功能也许还能有点热情。等 4 月份调整一下方向,看看能不能重拾开源开发。

重开健身卡

3月13日开始日本不再强制要求室内戴口罩,健身房当天跟进不需要客户健身时必须戴口罩了,我就马上去把卡开回来了。

重新开练首先是久违的肌肉酸痛,酸爽啊哈哈~ 然后是对肱三头肌力量明显下降导致坐姿器械推胸重量几乎腰斩的失望。算了,慢慢恢复吧。

重新开练之后又开始每天照镜子寻找自己肌肉生长的蛛丝马迹了,还偶然发现了几个可以凸显某些肌肉轮廓的动作,方便自检(自恋?)

重新开始健身的另一个好处是恢复了我一定的步行运动量。之前长期在家办公,腿部肌肉严重萎缩,甚至一段时期早晨起床都必须扶墙才能站起来。

现在每次出门步行半小时,至少是追平了老年人饭后散步的有氧运动量了。等后面身体再恢复一些,就可以考虑在健身房跑跑椭圆机了。

IT行业到处裁员,对自己的工作机会保持谨慎乐观

真的是到处都在裁员,连我现在的新公司都裁员了。

我的试用期还有很久,在这期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积极完成工作不随便请假了。

不过说到底,公司真要裁你就算过了试用期一样会裁,只是有没有赔偿的区别罢了。

最好还是保持竞争力,被裁了也能找到下家为好。尤其最近很火的 AI ,也是时候跟进学习一下了。

bookmark_border2月生活记录

维护了一个月开源项目,从甜蜜到沉闷

上篇日志提到我接手了一个开源项目的维护开发工作,当时的心情主要是激动和庆幸。

现在又一个月过去了,我开通了 QQ 群供使用者快速汇报问题,结果加群的人意外地多。看来有很多人使用中遇到了问题,但又不想在 repo 里提 issue 搞得那么郑重。

比起 github 上发 issue 的人,QQ 群里的提问更琐碎,或者说更”小白”一些。很多时候大家问的都不是程序本身的 bug,而是如何使用一个应用程序,配置一个 docker 时遇到的问题。

虽然 QQ 群确实方便了我和提问者快速问答交流 bug,还能上传一些比较大的文件供我调试,但群里不断重复提出的琐碎问题带给我的精神压力还是超过了它带给我的好处。

有几次我甚至有些闹情绪地在群里说我的开发热情要被消耗殆尽啦!这一方面是气话,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

如果我不是这个项目唯一的维护者,而只是一个从旁参与的 feature 贡献者就好了。

我有好几个想做的功能一直在往后推,现在每天在做的都是帮遇到程序 bug 的同学修 bug,以及调研同类开源程序,学习其他项目先进的视频修复逻辑。

从商业项目运作角度来看,修这些 bug 和修复录制的视频中跳帧缺文件头信息等问题肯定优先级是最高的。但我是一个为爱发电的小程序员,每周靠周六周日猛干两天出一个小版本更新的生产力有限热情也有限的个人开发者而已啊。

我享受有用户使用我参与开发的程序,向我提需求,在群里和我互动,这些都让我很有满足感。同时我厌倦像客服一样耐心回答每一位顾客提出的”小白”问题,我更喜欢和经验技能跟我在一个水平上的同好交流意见。

在一个比较多人用的项目里当开发者,获得多对一的关注,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应该珍惜。相比之下反复回答”小白”问题似乎并不是很大的代价,大不了不回复这些问题,让群友互助好了。

还是那个问题:我所向往的永远是得不到的和已经失去的,对已经得到的东西我总会很快失去兴趣。
听起来像个反派 Boss,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贬低自泼冷水的坏习惯罢了。

最近被 AI 的发展速度惊到了

这是一个很方便为文章配图的题材,哈哈~

说到AI绘图,之前 stable diffusion 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真震撼过一次了。本以为这种需要海量训练的 AI 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发展,没想到时隔不久就又给我搞出这个生成高质量美女的模型来了!

虽然手指和大腿还是一如既往的容易露出破绽,但是对上图这种手脚都藏好的图 AI 已经是无敌了。照这么发展下去,不仅画师着急,模特网红甚至福利姬都要急了。

在赞叹 AI 绘图的强大和广大群众快乐地开始尝试 AI 绘图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小波特别抗拒 AI 绘图的人。像很多画师把 AI 绘图称作尸块缝合,说AI画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之类。

这就像商店有批量生产的鞋子200块一双,另有全链路纯手工制作的灵魂鞋子1200一双,在外观和使用体验没有什么区别的前提下,我100%买那双没有灵魂的批量生产的鞋子。汽车地铁也没有灵魂呢,难道要我们都回去骑马吗?

bookmark_border新年新气象,新公司新挑战

还记得这篇文章吗?他们又把我捡回去了!

好像是没有其他合适的候选人,最后矬子里面拔高个儿,破例让没有他们所需的特定领域从业经验的我加入了。看来人事说的面试官对我印象都很好所言不虚啊哈哈。

目前看来这次跳槽对我的激励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不光是事业上第一次进外企,做上自己最喜欢的底层开发,在工作之外也帮助我恢复了做业余项目的热情。

刚好在离职日期前消化积攒的带薪休假的这段时间,我在github上接手了一个有很多用户的项目的开发维护工作。第一次参与有这么多用户的业余项目,一时间非常激动,于是整个休假期都扑在这个项目上。

本来这个项目的作者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只是阅读他的代码和他设置的各种 github actions 就获益匪浅。加上他的项目里还积攒了大量 issue,让我有切入点去练习修复其中的 bug 和 实现里面提出的 feature 请求,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就这个项目来说,它本身是一个 golang 项目。我这些年好多次尝试入门 golang,但都在初期阅读大量枯燥的基础文档和阅读完想做点个人项目时不知道各种最佳实践而止步不前。现在项目里有现成的代码供我学习,现成的需求供我练手,一下子就帮我完成了语言的入门阶段。

如果没有这个机遇,我可能直到工作中用到 golang 为止才会真正入门这门语言。所以我也非常珍惜这个机遇,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有贡献代码或整理 issue。现在我对项目代码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开始策划添加一些我想要的比较复杂的功能了。是的,我本身也是这个项目的用户,吃自己的狗粮让我能更好的保持对项目的热情!

关于工作方面,新公司虽然一路都在裁员砍福利看起来很吓人,但我身边似乎没有受到影响。毕竟我所在的部门甚至还在招人,看来暂时是安全的了。

只要能让我平平安安在这里继续工作下去,我相信面试过我的大佬们很快就会庆幸他们当时对我做出的好评。毕竟这个工作内容实在太契合我的强项了——高度精密复杂的底层代码排错。

要说写 UI 写 CRUD 我不敢说擅长,但各种 profiler 全开,从 bug 表现中寻找蛛丝马迹,推理排查最终锁定问题然后修复问题就是我的领域了。

之前的公司里领导也是因为我在这类问题上的突出贡献,一直是高度评价我帮助项目克服难关的表现的。可惜常规项目中想遇到这种可以表现自己的超级难题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运气不好可能连着几年都不会遇到一次。

现在好了,直接把我扔进底层负责修 bug,外部机遇拉满,剩下的就是考验我的能力极限在哪里了。

现在刚进公司还不太了解状况,等后面实际做几个月以后再总结一下吧。

最后说一句,新年快乐!

bookmark_border黑五入手了新NAS,docker nb!

不知不觉已经摆弄NAS十多年了。趁这次 amazon 黑色星期五打折,买了一套群晖的 DS920+,满配 4 张硬盘和 2 条 M.2 SSD 缓存,以及一张 16 GB 的 DDR4 内存!

这次购物的契机是看了 diygod 的黑五相关博客,他给他家的920+买了一张16G内存,把我馋到了。可也就是这篇种草日志把我给坑了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 ds920+ 并不是随便拿来一个 DDR4 的 SODIMM 内存就能识别的。甚至我特意买了和他同型号的 Crucial  16GB DDR4 3200MHz CL22 内存,结果还是不能识别。

我又上网四处搜寻,最后在一个台湾论坛看到有一堆人汇报自己买的各种内存和群晖兼容或者不兼容,里面有人总结说买一面有8个颗粒的内存能兼容,一面只有4个颗粒的内存就不兼容。

我一看自己的内存是 4 个颗粒的,而 diygod 的内存正是 8 颗粒的!

但这时候我已经有一块砸手里的 16G 内存了,要是又赌错,恐怕我未来很难有机会用掉这两块笔记本专用内存条。于是我选择了苟一下,先用本机自带的 4G 内存跑跑看够不够用。

一跑才发现,好像不够用。

我启动了两个24小时值守监测各大直播平台我关注的主播,开播就自动录制的 docker,瞬间就用掉了 1G 内存。一共才 4G 啊,这哪够折腾的。

考虑到我已经为这台 NAS 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因为内存限制不能发挥它的全部潜力就太可惜了,于是我最后还是又赌了一张 16G 内存条。幸好,这次能用了。

现在我的 NAS 一共拥有 20G 的内存,仅次于我现在在用的台式机的 32GB 内存容量,一跃成为我手中内存容量第二大的电子设备。

再回头看看领我入门的 DS110j,128MB 内存,但陪我折腾了各种第三方功能,是我入门 linux 时期最广阔自由的练习场,感恩。

留旧迎新,希望接下来的 2023 也是收获新事物的一年。

bookmark_border【LOL】S8首冠4周年之际聊点LOL的事

昨天看到b站有个困在仁川的热搜,点进去才知道昨天正是 ig s8 夺冠4周年。
已经4年了啊。这么一想,现在的theshy打不出当年的统治力也很合理了。

转会期临近,最近小道消息满天飞。
虽然S12失利时我已经决定安静退游了,但还是忍不住每天关注虎扑lol区的动态。

以下为小道消息

1. ig欠薪,退出LPL,名额卖给抖音
当年响彻校园的ignb,如今已经要卖身退游了。夺冠4周年之际看到这条传闻,真是心情复杂。
不过还好,不是很难过。
本来S8以前我就没关注过ig,shy宝刚登场那段时间我已经半退游,连LPL都不看了。
直到 ig 夺冠硬把我吸引回lol,也开始跟着 ignb 了。
不过说到底吸引我的是当时大杀四方的3C,不是这支队伍。
要说队粉我算是WE和EDG的粉吧。
WE是因为war3时期中国选手几乎都出自WE,当时WE=国家队的印象根深蒂固。
加上后来看了一些S2时期WE的高光比赛视频,所以惯性使然第一个喜欢的是WE。
喜欢EDG是因为我开始认真看LPL的时候正是EDG统治整个联赛的时期,他们太强了!
我想各个队的队粉很多也都是因为在主队强势期开始看比赛,所以喜欢上的吧。
至于后来WE摆烂,EDG一度让粉丝不敢看直播,也只是让我不再关注他们的比赛了,但心里跟他们还是有点亲的。
ig最初也是这种感情,从统治赛场,到无缘季后赛,甚至ig散是满天星时期我都很喜欢ig梗。
但渐渐的我发现我已经完全不关注 ig 的成绩,转而去看WBG,V5和TES的比赛了。
这次我发现,我不是粉了ig,而是粉了这几名选手。

2. rng大量队员离队,wbg对wei和gala很感兴趣,但是wei不想和shy宝一队?
这个wei不想和shy宝一队听起来有点离谱,如何才能得到这么主观的内部消息呢?
难道是wei本人亲自传出来的吗?
我个人觉得这后半句大概率是水友自己加的,但却是不是硬黑。
shy宝现在的实力也许已经配不上MSI冠军和世界赛入围队伍的大腿选手了。
现在喜欢shy宝,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就像当年评最受欢迎选手时说的那样,胜利的天平不会因为他的刀尖舔血而格外向他倾斜,但有人爱看。
只是当选手手握自由转会权,想要寻求成绩或高薪时,尽兴的打法并不对他们构成吸引。
他们需要的是能赢的队友,要的是胜利的天平。

3. viper,kanavi 等大C韩要援回 LCK 了
这是一个总有一天要面对的问题,就是LPL拥有夺冠实力的队伍都是靠韩援在C。
甚至至今已经3冠了的LPL却挑不出一个国产冠军中单。
韩国在这个项目上的统治力总是让我想起中国的于乒乓球项目。
其他国家可以靠国籍和国家队资格吸引中国选手,LPL可以靠高薪和首发机会吸引韩国选手。
这样运作可以出成绩,但改变不了这个项目上世界第一大国的统治力。
现在LCK薪资水平反超LPL,对不缺首发机会的顶级韩援来说LPL将不再是首选。
那么,后面的日子会怎样呢?
再次回到被LCK的恐怖统治笼罩的时代?
观众接受不了赛区成绩大幅倒退,甚至可能输给欧美的现实,纷纷退游?
lol在世界最大市场上的热度减退,导致项目关注度下降后赞助降级,国内联赛更难看,观众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最后战队发不出工资解散,选手无奈跳槽其他同类项目(王者荣耀?)?
在war3全胜时期,我完全无法想象它有一天退出历史舞台的样子。
但现在我已经接受了一切游戏都有热潮结束的一天,也可以冷静地考虑它离开时的样子了。

感谢lol给了我一个可以沉迷十多年的电子竞技体验,也满足了war3热潮之后我在电竞比赛观赛需求上的。
能沉迷一款主流游戏是很幸福的事情。想必传统体育的观众也是这种心情吧。
希望我能在lol之后继续沉迷上一款长寿的主流游戏。
或者,也许是时候去沉迷一些“大人的游戏”了?

bookmark_border博客的评论后网页崩溃问题修好啦!

因为实在是太烦了,就调查了一下,问题出在评论后自动给站长发邮件通知的那个插件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好家伙,这插件已经12年没更新了。那年久失修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现在换了另一个安装数稍微多一些的插件,评论后不会崩溃了。

不过我有点好奇,为什么我搜这类插件时看到的安装数普遍不过万呢。按说这个功能需求非常普遍,我以为至少百万安装量起步呢。

bookmark_border又又又开始做游戏了

简单来说,最近在用 unity 临摹黎明前20分钟,想实现自己“把一个游戏做到上架”的梦想。

这样的尝试我以前也有过。虽然没有上架那么具体的目标,但一般都是希望能把它“完成”。只是这次我给了“完成”一个具体的定义——上架游戏分发平台。

具体是什么平台并不重要。可以是 steam 这种要预付 100 美元,相对严肃的上架,也可以是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那种有开发者权限以后简单审核一下就能上的架,甚至只是发个 apk 到 taptap,或者在 itch.io 发个网页版都可以。

重点是做到我觉得发出来不算丢脸的完成度。

最开始我对游戏的定位是“学生社团开发的同人游戏水准”(类似下图),也就是美术都自己随便画画,音乐音效找免费素材,实现一个核心玩法和少量关卡内容。

但我毕竟是经验丰富的弃坑选手,很快就给自己挖了一堆坑。

能不能做出一些自己的创意呢?

免费版能不能加入广告 SDK 呢?

能不能同时上架 PC 和 移动平台呢?(这需要对操作方式做很多额外的对应)

要不要尝试 2D 光照呢?

要不要自己写一个 unity 编辑器插件练练手呢?

要不要试试 streaming asset 呢?

要不要试试联机模式?

要不要做个服务器端保存排行榜?

要不要写个行为树 AI?

要不要试试 DOTween 动画?

要不要买一些美术素材,最后做一下画质升级?

要不要去各大平台定期发一些开发进度的视频或者动图做预热宣传,收集心愿单?

……

你看,我能坑掉那么多游戏不是没有道理的。随着我开发能力的提高,我给自己设置的障碍也水涨船高,总是能堆出足以耗尽自己热情的工作内容,最后成功坑掉项目。

本来我的热情就不是很持久,连工作内容非常固定的 nes 模拟器都能坑几年,我显然不是能在第一个项目里实现上述所有目标的顶尖选手。

但这些念头总是频繁跳出来诱惑我,所以今天我把他们都列出来提醒自己,拒绝诱惑。

第一个游戏就做一个土土的学生作品,花 100 美元上架个 steam,了解一下上架流程,steamwork SDK 接入方式就足够了。

可以接受的最大让步就是买一些美术素材,提高一下画面效果,毕竟我现在开发中用的大部分都是自己随便画的占位用素材,就这样上架实在对不起用户也对不起自己的大量努力。

(呃,这会不会是落入诱惑陷阱的第一步呢?)

bookmark_border丁香园有什么问题我不清楚,但知乎和微博下的评论属实有点儿问题

还有人拿上面这篇为松鼠会引来灭顶之灾的科普文章举例说明搞科普的这批机构都不是好东西的。

不说这事儿我还没这么生气。你读一读上面这篇文章,和你说的 “为日军洗白” 是一回事儿吗?

近些年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对果壳网和松鼠会可能没什么印象,不过在十几年前,他们可是中文互联网上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科普团体了。

不过他们在盈利模式和吸引新的专业人士入驻这方面没有丁香园这么成熟,后来慢慢的没什么影响力也不再活跃了。

从这方面来说,丁香园算是进阶版的果壳网松鼠会了。它解决了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同时保持了输出科普和辟谣的功能。

微博上那种威权的极端民族主义氛围就不提了,知乎最初可是和果壳网一样权威的输出科普和行业知识、辟谣无根据的情绪性谣言的地方啊。没想到这些年也越来越被极端民族主言论占据上风,成了另一个微博了。

从很多年前我就开始注意到,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人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为主,逐渐变成了以输出自己的情绪观点为主的地方。

两者虽然都是图文并茂长篇大论,但输出情绪显然是门槛更低的方式。

也许这是知乎为了实现持续的用户增长而不得已放低了用户的门槛,就像b站吸纳了比原来多得多的用户,把二次元主题站做成了生活类主题站一样。

在商言商,为了商业上的发展牺牲一些网站原本的浓度无可厚非,只是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