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有什么问题我不清楚,但知乎和微博下的评论属实有点儿问题

还有人拿上面这篇为松鼠会引来灭顶之灾的科普文章举例说明搞科普的这批机构都不是好东西的。

不说这事儿我还没这么生气。你读一读上面这篇文章,和你说的 “为日军洗白” 是一回事儿吗?

近些年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对果壳网和松鼠会可能没什么印象,不过在十几年前,他们可是中文互联网上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科普团体了。

不过他们在盈利模式和吸引新的专业人士入驻这方面没有丁香园这么成熟,后来慢慢的没什么影响力也不再活跃了。

从这方面来说,丁香园算是进阶版的果壳网松鼠会了。它解决了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同时保持了输出科普和辟谣的功能。

微博上那种威权的极端民族主义氛围就不提了,知乎最初可是和果壳网一样权威的输出科普和行业知识、辟谣无根据的情绪性谣言的地方啊。没想到这些年也越来越被极端民族主言论占据上风,成了另一个微博了。

从很多年前我就开始注意到,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人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为主,逐渐变成了以输出自己的情绪观点为主的地方。

两者虽然都是图文并茂长篇大论,但输出情绪显然是门槛更低的方式。

也许这是知乎为了实现持续的用户增长而不得已放低了用户的门槛,就像b站吸纳了比原来多得多的用户,把二次元主题站做成了生活类主题站一样。

在商言商,为了商业上的发展牺牲一些网站原本的浓度无可厚非,只是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罢了。

Comments

  1. 我觉得互联网产品最好的形式就是人们由兴趣而组成的社区,早期的论坛和后来的果壳网小组都是。20年前论坛火爆的时候,我每天放学一到家就上网刷帖子。当时最常逛的一个版块是搜狐论坛的“武侠圣殿”,和大家讨论各种武侠小说。我还很中二地给一个楼主发电邮讨论他帖子里的内容,结果对方竟然还很认真地给我回复了!虽然大家都并不清楚对方在现实中的真实身份,但通过电邮一来二去聊得非常开心。版主和副版主(那会儿网络用语叫斑竹和板斧)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实质性奖励(大概就是论坛积分或称号啥的)。我参加过一次原创武侠小说征文,以大家直接在论坛上发帖的形式,短时间就收到了4、50个投稿,大家直接在帖子下面评论和打分,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当时能想到的在论坛上能发生的最恶劣的行为大概就是灌水。。果壳网最火的时候大概有一百多个小组,只要你申请,有合理的理由,管理员就会批准。大家也都是因为对这个小组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加入,加入小组后都会有种“终于找到组织了”的感觉,组员也都会自发维护小组氛围。后来感觉由于政治原因导致国内互联网有“去社区化”的趋势。虽然微博和知乎也号称社区,但明显和以前的论坛/小组不是一种概念。以前的论坛/小组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聚集的都是趣味相同的人,但微博和知乎更像是一种公共区域。现在就是把人家的家拆了然后都给轰到公共空间里,自然会产生各种矛盾。早期微博和知乎有邀请制,那会儿的氛围其实还不错,但是全面放开后也都完蛋了。就像在大街上走路,看到有一两个随地吐痰的我也没有权力去拦着,还能忍,但随地吐痰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随地大小便的人,那就只好我自己走了,最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如果壳网小组还在,Ent那个帖子发到小组里即使被人翻出来也大概率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反应,毕竟小组里的人都会出来维护,但现在组织被打散了,只有无奈。B站也是一样,从早期纯粹的二次元文化聚集地变成现在的大杂烩,不管是因为商业利益还是为求自保,都确实遗憾,再也没有可以体会到那种“纯粹的快乐”的地方了。

    1. 对顾客来说最好的形式似乎都是不符合商业利益的形式,就像用户喜欢全文输出的RSS,但网站方痛恨它一样。

      还有网游,需要尽可能占用用户的时间,才能让他们为了节省时间去氪金。而在游玩时长不会增加营收的单机领域就没有这种对立。

      互联网早期没有这么多成熟的商业模式,加上当时用户群体也没现在这么下沉,真是一个美好的黄金年代啊。

      我虽然没赶上你说的论坛的黄金年代(我比较抗拒混论坛,原因不明= =),但比较早参与了博客的黄金年代。我的第一个博客是微软的 msn space,和几个高中同学互关,看大家写日志。

      后来在百度空间写日志,全是和网友互动,当时认识的几个人一直到现在还有联系,虽然也只是微博点点赞留个言的程度了。

      百度开始收紧审查和百度空间大改版开始之后我就跑出来搞这个wordpress,如今已经是我经营最久的博客空间了。

      这些年看着个人博客领域逐渐落寞甚至消失,真是觉得挺无奈的。连我这里也是,如果没有你每次都来留言,可能我也懒得继续写了QAQ

      像现在这样我们有一个可以写一段比较长的感想,在不用担心过审问题的环境下进行一两个回合的交流,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甚至我似乎已经没有其他渠道和人这样聊天了。

      在国内环境首先就是审核问题,上次被封微信真是吓坏我了。国外的论坛类网站基本都是被国内舆论审查憋坏了的人,大家都是憋着一肚子的火儿出来撒气的,加上习惯性的阴阳怪气,也很难好好交流。

      可能是我找的地方不对?我看了 youtube,reddit,twitter 和 telegram 上的中文社区,大家都暴躁得很。反倒是讨论中国话题的英语和日语社区里更接近我所追求的心平气和地讨论我身边的事情。

      我对用外语大量参与这类社交网站有点抵触,原因不明。希望以后能突破这个心理障碍吧,这样也能填补一些我和人交流的欲望深坑。

      1. 我现在上网还会看一些时评,比如一些被404的公众号文章,但已经不会去和陌生人讨论时政话题了。主要是这些话题并不像数理化1+1=2这样有明确的逻辑分析过程和标准答案,所以讨论没有意义,我也没有教育别人的义务,最后很容易就成了宣泄情绪,还把自己惹得不高兴。有这时间还不如打游戏或者干点别的能让自己高兴或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是想满足自己表达欲的话,我有时就会上知乎匿名答题,然后评论一关,不怕被冲,管理员删就删了,我也不在乎。要么就是去一些比较有门槛的社区,比如就是你提到的那些外语社区。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中文世界的傻逼太多(德国华人论坛一样,包括管理员在内都经常有各种种族歧视之类的傻逼言论),所以外语就是个门槛,能过滤掉大多数傻逼。有句名言,我是从土摩托那儿听来的,叫“让傻逼兴奋起来是不道德的”,所以如果你知道一个地方傻逼多,就不要去,更不要试图跟他们说话,让他们自娱自乐就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